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是家庭。
——薩姐
一位家長分享了一次經歷。
她說,在孩子中考的前兩個月參加了一次家長會。
會上班主任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平時在家會打罵孩子嗎?
班上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舉了手。
有些父母紛紛發言:
其實我也不想吼罵孩子,可是她太氣人,眼看就要中考了,整天還不努力!
講道理不管用啊,只有發脾氣才管得住!
……
面對這些言論,班主任給出了一個心理學詞語:「情緒劫持」,當憤怒、焦慮占據大腦時,理性思考會暫時「下線」,這時候說出口的話,往往不是教育,而是傷害。
那一刻,很多家長都沉默了:原來,我們無意間的吼罵都是在傷害孩子。
班主任語重心長地說:
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的心態,要克制不再傷害孩子,並不是無解,只要從現在開始改變,會讓教育少一點焦慮。
最後,班主任送6句話,並建議:只要每天讀一遍,堅持一個月後,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01
孩子不是故意惹我生氣,
他只是很無助
—理解
當我們發現「孩子一身反骨,說什麼不聽,什麼事都要對著干」的時候,只以為是孩子故意和我們作對。
然後我們會通過打罵、憤怒等方式與孩子對抗。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孩子。
舉個例子:當我們粗暴地要求孩子立馬去寫作業時,孩子會反抗、會拖延。
這樣的行為是因為:
生理需求:
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在20歲前都處於發育階段,負責自控、計劃、延遲滿足的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成熟,所有他們會對不好的事情產生心理性衝動。
心理需求未被滿足:突然讓他從玩耍中分離,就是在切斷孩子的愉悅感,滋生孩子的內在對抗因子,讓他覺得「不舒服的事,就是不想干」。
對抗的本質是:需求未被滿足、情感未被關注。
當孩子不聽話、惹自己生氣時,父母不要急著去對抗,試著用「孩子不是故意惹我生氣,他只是很無助」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孩子的一切對抗行為都是因為他們內心遇到阻礙。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稍微多說幾句他就發脾氣。我們要去想:他可能只是感到委屈、困惑,或者需要你的引導和幫助。
當我們放下「對抗」的心態,通過孩子的視角去看理解他的行為,他才願意放下戒備心理,去容納父母。

02
情緒無法解決問題
冷靜才能找到答案
—控制情緒
《人民日報》說過一句話:
穩得住自己,冷靜地解決問題;情緒失控,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自己亂了陣腳。
這句話特別適合說給父母聽,因為很多父母在教育中學不會冷靜。
孩子寫作業時,對孩子又吼又罵;
孩子不願意閱讀,生氣之餘撕掉書本;
考試考不好,對孩子棒棍教育……
當父母的言行帶著憤怒,就是在往孩子的心中「扎刺」,讓孩子心裡越來越難受。
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看過一個真實的心理諮詢案例:
一位焦慮的母親,以前經常罵孩子笨、蠢,孩子不小心打碎一個碗,她就對孩子又打又罵。
後來孩子被罵得抑鬱了,不肯上學,母親才重視起來。
後來,看了心理醫生後,她才知道孩子的「病」是自己逼出來的。
於是,父母控制住對孩子的打罵,經常性地鼓勵和欣賞孩子。
漸漸地,孩子的主動性提高了,性格也開朗了許多,遇事也願意和父母分享了。
在父母的怒氣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極度沒有安全感,最終變得恐懼,膽小、懦弱,甚至抑鬱。
勸誡所有父母:
每一次想發脾氣,父母請先冷靜5秒,然後告訴自己「情緒無法解決問題,冷靜才能找到答案」。
不苛責孩子的童年,孩子才不會被利劍傷害。

03
犯錯是孩子的成長,
我們要學會寬容
—接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不乖」的時候:
做題時粗心大意;
吃飯時摔碎一隻碗;
玩耍時弄壞了父母的東西;
考試時忘記檢查……
可是,大部分父母總覺得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不好的, 不僅急著去阻止,還會對孩子又打又罵。
這樣做的後果:
孩子要麼被恐懼屈服,然後變得膽小懦弱;要麼變得毫無規則,也不會承擔責任。
犯錯,就是孩子在體驗失敗與困難,這個過程是孩子在成長,如果少了這樣一份獨特體驗與深刻感悟,孩子往往會犯低級錯誤,進而釀成大錯。
尹建莉老師在《愛與自由》一書中指出:
「不要害怕孩子犯錯,所有的過失都是成長的功課。」
她講道: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有過很多次「決策失誤」,但她從不指責,更不會懲罰孩子,而是跟孩子講清楚利弊,讓她自己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
在她的培養下,女兒從小就很有主見,思考和處理問題成熟大氣。
對孩子來說,每個「失誤」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把錯誤變成「故事」,孩子就擁有了面對世界的勇氣;當孩子犯錯之時,抬頭遇見一雙溫柔的眼睛,孩子便對未來有了方向感。
寬容和接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04
心情不好時,
也要學會愛孩子
—注入安全感
前兩天就看到一條新聞:一個女孩,因為父母關係不好,所以她經常挨打。
女孩說:有時候被父親吊起來打,有時候被母親用毛巾堵住嘴。
這條新聞的下方,有很多人留言:
我媽是窩裡橫,她被父親打從來不還手,只會欺負我和我哥。
我的父母很小就離婚了,我跟著媽媽生活,媽媽不高興了就拿我出氣,後來出來讀書了,就一點也不想回家。
……
父母的情緒、心態如果轉移給孩子,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切換成「求存模式」,內心也會變化:
我做得不好—他們不喜歡我—我討厭自己—原來沒有人會愛我。
慢慢地孩子會壓抑情緒、想法,採取順從、適應的方式,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人格。
一個合格的父母,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高興了是我的錯」,即使情緒不好,我們也要將安全感給到孩子。
復旦大學一位教授說:
她有時因為工作原因心情煩悶,她的應對方法是回家第一件事就會如實地告知所有人:自己心情不好,現在需要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們了解後,每次都很理解媽媽,不主動靠近。
每次等她情緒平復,就會去擁抱一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