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想讓表侄住我家,我說沒房間,他直接說:讓你女兒住校就好了
我叫劉紅,今年45歲,出生在一個南方的普通農村家庭。
家裡有四個兄弟姐妹,我是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下面是兩個弟弟。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母靠種地為生,我也因此沒讀多少書,初中畢業後,就跟著村裡人外出打工了。
後來認識了現在的老公王建,他是縣城裡人,我們結婚後就一直住在縣城,算是扎了根。

王建是個老實人,在縣城的一個國企上班,日子雖然不算富裕,但也安穩。
我在家附近開了個小便利店,平時照顧家裡和女兒。
我們的女兒王佳今年14歲,正讀初中,成績一般,但性格活潑,很懂事。
家裡雖然不大,但三口人住在這套兩室一廳的房子裡,日子過得還算自在。

我那個弟弟,也就是我的小表弟劉磊,比我小十歲。
小時候他家窮,父母忙著干農活沒空管他,基本上是我們幾個姐姐帶大的。
因為我們家親戚多,從小我就對表弟特別照顧,別人都說我對他比親姐姐還親。
後來他考上了大學,家裡拿不出學費,我和王建還幫他湊了一部分,算是盡了力。

劉磊如今在省城工作,娶了個城市姑娘,生活比我們好多了,雖然平時聯繫不多,但我們也一直把他當成自家人。
事情的開端是在去年年底。
那天,我正在店裡忙著,突然接到表弟的電話。他開門見山地問我:「姐,我家兒子明年要上初中了,你們縣裡教育資源好,能不能讓他住你家,方便點?」

聽到這個請求,我頓了一下。
表侄是劉磊的大兒子,今年12歲,平時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住,因為劉磊和他老婆都在外地工作,顧不上管孩子。
表侄成績不錯,但老家那邊中學條件一般,劉磊想讓孩子到我們縣裡的重點初中讀書,這我能理解。
可我們家兩室一廳,房間本來就緊張,女兒王佳一個人住一間,要擠出房間給表侄住,實在不方便。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婉轉地拒絕了:「磊啊,不是姐不幫你,咱家這房子你也知道,兩個房間都住滿了,實在騰不開地方。」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接著劉磊的語氣變得輕快:「姐,這好辦啊!讓佳佳住校不就行了?反正她也大了,住學校還能鍛鍊獨立能力。」
聽到這話,我一下子愣住了。
讓我的女兒住校,騰房間給表侄?

我心裡湧上一股說不出來的滋味,忍了忍才開口:「佳佳還小,不習慣住校。而且她在家學習也方便,住校怕是影響成績。」
劉磊的聲音里透著一絲不耐煩:「姐,你們就一個孩子,住校還能多見見世面。我兒子這可是讀重點初中,你幫幫忙吧,咱們是一家人。」
我心裡很不舒服,卻又不好直接發火,只能匆匆找了個藉口掛了電話。
但這個話題並沒有結束。之後幾天,劉磊又打了幾次電話,還讓他老婆也來勸我,說什麼「孩子在縣裡上學可以改變命運」「親戚之間就該互相幫襯」等等。我心裡越聽越堵,覺得他們完全沒考慮我的難處,只想著自己的利益。
後來,劉磊甚至直接跑到我家來,當著王建的面提這件事。
他還拉著王建的手說:「姐夫,你看我們小時候多感情深,這點事你們肯定不會為難吧?佳佳住校幾個月適應了就好了,我兒子從小到大嬌生慣養,實在是受不了住校的苦,咱們親戚之間不就該互相幫忙嘛。」
王建一向老實,聽到這話也有些為難。他看了看我,低聲問:「要不,咱再商量商量?」
我心裡一陣火氣,覺得他完全沒站在我這邊。可當著表弟的面,我也不好直接拒絕,只能說:「這事再說吧。」
表弟一家人的「理所當然」,讓我徹底寒了心。
有一次,佳佳放學回來,看到我情緒不對,問我發生了什麼。我簡單說了幾句,沒想到她聽完之後直接炸了:「憑什麼讓我住校啊?媽,我不去!他想來讀書,他就自己住賓館!」
我嘆了口氣:「佳佳,媽知道你委屈,媽肯定不會同意的。」
佳佳氣呼呼地說:「他們家有錢有能力,為什麼不自己解決?還要占我們的房間。」
看著女兒氣憤的樣子,我心裡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定。是啊,親戚之間是要互相幫忙,但也要有分寸,不能一味地強人所難。
後來,劉磊見說服不了我,乾脆跑去找了我大哥。
大哥是個熱心腸的人,聽了他的請求後,竟然打電話來勸我:「紅啊,磊子小時候多可憐啊,咱們家幾個姐姐沒少幫他,現在他有難處,你就搭把手吧。佳佳住校沒啥大不了的,女孩子早點兒鍛鍊好處更大。以後孩子大了,咱親戚感情還在。」
我聽完氣得直發抖:「哥,你們都覺得我應該犧牲女兒的利益,去成全他們家。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也有我的難處?佳佳住校不習慣,影響學習怎麼辦?我這個當媽的,難道不該為她考慮嗎?」
大哥被我懟得啞口無言,只能訕訕掛了電話。
這件事鬧了快一個月,劉磊一家人一直不肯鬆口,甚至還在親戚群里暗示我「自私」。有一次,劉磊的老婆發了一條朋友圈:「有些人表面親情深,背後卻只顧自己利益,真是寒心。」雖然沒指名道姓,但大家都知道是說我。
我沒有再回應,心裡卻更加堅定了一件事:有些人永遠不會明白什麼叫界限。
最終,劉磊找不到住處,只能讓表侄暫時住在學校附近的寄宿家庭里。
聽說他為這事埋怨了我很久,但我並不後悔。
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我已經盡力幫助過他,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卻還想「啃」我的資源,我覺得這不合適。
這件事讓我徹底看清了一些親戚的嘴臉。所謂的親情,有時候不過是一張人情債的網,等著你往裡跳。可我明白,我的女兒才是我的責任,我不會為了別人,犧牲她的利益。
文章至此結束,但這件事卻讓我學會了一個道理: 親情可以幫襯,但不能過界。那些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人,註定會被劃出心裡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