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老了,子女有以下習慣大多不會孝順,父母要給自己留好後路

人老了,發現子女跟自己不親近,甚至還出現讓自己心寒之時。
做父母的就要想想,晚年真的能依靠「養兒防老」嗎?
孩子的習慣大多從小就養成了,成年後只知道索取,而不知回饋父母。
若你老了,發現子女出現了這4種習慣,心裡該有個準備。
早點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別等自己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了。

1、對外人客氣尊重,對父母挑剔不耐煩,處處嫌棄父母。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年輕人,在外人眼裡是個老實不錯,又助人為樂的好孩子。
可一旦對方是自己的父母,說話口氣和態度就變了。
不是跟父母對著干戰,就是對父母態度惡劣,說話沒大沒小。
父母詢問一個事情,不是嫌棄父母老古董,就懟父母啥也不懂。
若父母勸說他幾句,就說父母多管閒事,管好自己就不錯了。
在這些子女眼裡心中,父母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稍有不如意,便是父母的錯。
這樣反差太大的子女,真讓父母心寒,外人給一點好處,他能一直記著。
父母幾十年如一日地付出,他看不見,還怪父母不能給予他更好的資源和生活。
請記住,對父母不尊重的子女,即使在外人眼裡再好,父母都要學會自私一點。
連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對外人的客氣和討好,不過是權宜之策,不懂做人的根本。

2、遇事就逃避,面對家庭責任,不願承擔的子女,父母要學會愛自己多點。
生活中,有些子女,父母有好事,第一個回家享受,遇事就逃避,不願多付出。
好友兒子成家後,總是跟她要錢,嘴上說的好聽,買車是為帶父母出去玩。
結果好友出錢幫兒子換新車,兒子帶著兒媳和親家一起自駕游,連問一聲都沒有。
有次好友老伴做手術,給兒子打電話,兒子藉口在出差,連醫院都沒去。
好友沒有辦法,總不能要求兒媳幫著照顧吧,只能請護工晚上看護。
等好友老伴出院,兒子假裝出差剛回來,買點水果回家完事。
好友說,她的手機跟兒子有位置共享,明知兒子就在本市,不願揭穿而已。
只是以後,兒子再說借錢買這買那,好友不為所動,一分錢也不再給了。
這樣的子女,說好聽是在逃避責任,真的臥床需要伺候了,肯定只要銀行密碼。
連父親住院做手術都不願到場的子女,已經是沒有擔當的表現。
生活好父母健康他常回來蹭飯要錢,父母真需要他了,躲起來假裝不在。
不是子女不知道父母需要陪伴和精神支持,而是子女壓根沒心為父母付出。

3、自己錢是自己的,父母的錢也是自己的,親情永遠沒金錢重要。
生活中有些子女,平時對父母冷漠自私,覺得自己的錢是自己的,父母的錢也是自己的。
看到父母給自己置辦點好東西,就說父母亂花錢,甚至說父母只相信別人,而不信他。
父母看上啥好東西,子女讓父母出錢他幫著買,結果都要是實數後面再加個「0」。
平時電話沒有,關心也沒有,遇事給他打電話,總說先說錢的問題,再問其他。
這樣的子女眼裡只有錢,根本沒親情,沒有孝道回饋,親情在他們心裡啥也不算。
他惦記的,永遠是幫父母自己能得到啥好處,父母能給自己留下多少錢。
從未想過父母老了,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陪伴也要看父母給的錢到沒到位。
這種把算計刻在骨子裡的子女,父母能指望在晚年時,得到他們的善待嗎?
遇到這樣的子女,父母一定要捂住自己的錢袋子,即使再孤獨,也別拿錢換關心。

4、心中只有自己的子女,從不體諒父母的不易。
你們家孩子是這樣的嗎?從小心裡只有自己的需求,從不考慮父母的能力。
吃的要跟別人攀比,穿的也跟好的看齊,用的也要是自己喜歡的。
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對父母大發脾氣,說自己為啥要投胎到父母家裡。
他們從來就看不到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艱難,只想著自己的享受。
這樣的子女,若習慣一旦養成,長大後就會對父母更加嫌棄。
父母身體不適,讓他陪著去醫院,他說父母一天天事真多。
父母有難處,他假裝看不見,還嫌棄父母跟他說這些,吼父母太嘮叨。
父母花光半生積蓄給他買房結婚,他卻嫌棄房子小,給的太少。
這種子女大多也是父母慣的,說到底,還是子女沒有學會如何愛父母。
沒有學會與家人共擔責任,沒學好為身邊人著想,沒站在父母角度思考問題。
這樣的子女,內心自己是老大,父母就該圍著他轉一輩子。
雖然做父母的,養兒育女不求不回報,但子女以上這幾種習慣,是明顯的自私。
父母一定要提前為自己晚年籌謀,捂住錢袋子,守住養老房,維護好健康。
別把自己的養老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與其期待親情換回子女的孝心,不如靠自己。
作者:華貴禪心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暢聊餘生時光。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