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布朗·詹姆斯季後賽關鍵戰拿了1800分,比第二名多400分,可真實命中率比前60人平均水平還低;羅伯特·霍里就投了89次關鍵球,真實命中率71.3%排第一,得分卻剛夠進前60。
這倆數據放一起,就能看明白關鍵球到底咋回事兒。
詹姆斯能拿這麼多分,根本原因是他打了太多關鍵戰。
從2003年進聯盟到現在,他10次進總決賽,季後賽打了282場,關鍵時段(最後5分鐘分差5分以內)出場時間比別人多一大截。
球隊每次到了要緊時候,球基本都得在他手裡,可以選擇自己找機會進攻,在機會不好的時候,選擇把球傳給隊友;如2018年總決賽G1,他全場51分里,末節和加時賽硬拿18分;2013年總決賽G7,熱火最後5分鐘得8分,全是他得的。他出手超500次,命中率45%、三分33%、罰球75%,看著一般,但架不住次數多,總分自然就上去了。
霍里不一樣,他是角色球員,不用每場關鍵戰都扛大旗。
16年職業生涯,他隨火箭、湖人、馬刺拿了7個總冠軍,每次到關鍵球,他就負責投那一下最穩的。
2002年西決G4,國王領先2分,最後11秒他接科比傳球投進三分絕殺;2005年總決賽G5,馬刺和活塞打加時,他最後5.8秒投進致勝三分。
這種球他不用運球晃人,不用硬突,隊友把球送到他手裡,他就負責投進。

整個生涯關鍵時段就出手89次,命中率58%、三分42%,罰球更是全中,因為他只投有把握的球,沒把握的根本不沾手。
他要的就是用最少的出手幫球隊贏,所以效率能到71.3%。
再看別人,科比拿了1400分排第二,真實命中率55%,跟詹姆斯一樣。
科比歌行偏執,關鍵時候對手就盯著防,也會選擇自己出手,出手多了效率自然掉下來。
庫里真實命中率65%排第二,杜蘭特63%排第三,可得分都沒進前五,因為他倆的球隊關鍵戰沒那麼多,不用每次都自己硬打。
約基奇這幾年打得好,關鍵戰真實命中率68%,但得分沒進前30,就是因為他才打了幾年關鍵戰,次數不夠。
老球員里,鄧肯得分排第六,效率中等,因為他是內線,關鍵時候對手夾擊多,不好出手;諾維茨基2011年總決賽,關鍵時段場均7.2分,真實命中率62%,那年他是老大,球隊需要他得分,效率就比鄧肯高些。
現在打球三分投得多,關鍵戰整體效率比以前高,可總得分還是老球員多,因為老球員打了二三十年,關鍵戰積累的次數多。
高產的球員效率都一般,因為球權多,對手防得死;高效的都是投手或者角色球員,不用每次都打,就投那一下準的。
關鍵球到底是看得分多還是投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