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今年52歲,血糖控制得不好。平時嘴饞,特別喜歡吃堅果,尤其愛吃花生,炒的、煮的、拌涼菜的都吃。但最近聽朋友說,花生是糖尿病的「加速器」,吃多了對胰島不好。這讓他一下子陷入兩難:吃吧,怕血糖飆升;不吃吧,又覺得嘴饞難受。
到底花生對糖尿病有沒有影響?糖尿病人能不能吃花生?真的會「傷胰島」嗎?

花生,到底是「救星」還是「禍根」?
花生不是糖,也不是油炸食品,但它含脂肪多、熱量高 ,確實容易被誤解。但真相是: 花生本身並不會直接升高血糖 ,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還能幫忙穩住血糖,不少研究也指出,花生對 胰島素抗性有一定緩解作用 。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長期研究指出,適量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如花生),可以幫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延緩第2型糖尿病的進展。
但前提是「適量」,不是無限量吃。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花生,而是吃得沒節制。

吃花生,關鍵看這幾點
花生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這種脂肪不會升高血糖,反而對心血管有益。同時還有 鎂、維生素E和多種B群維生素 ,可以參與糖代謝的調節。
但問題在於,100公克花生的熱量在580千卡以上 ,若不控制量,吃多了容易導致 體重增加、胰島負擔加重 ,間接影響血糖。
尤其是用油炸、炒制、裹糖的花生,熱量更高,還容易引起血脂升高 ,這對糖尿病人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醫生提醒:糖尿病人吃花生,牢記「3吃、3不吃」
第一,3個可以吃的建議:
1. 吃原味、帶皮的花生
最好選擇未經加工的原味花生,保留紅衣,含有花生紅皮素 ,對微血管有保護作用。紅衣還含有 多酚類物質 ,能緩衝血糖上升。
2. 吃煮的、泡的花生
水煮花生不加油,也不加糖,熱量低,飽足感強。用溫水泡軟花生後食用,也能減少咀嚼負擔,適合牙口不好的人。
3. 吃在正餐里
花生作為正餐中的配料 比單獨當零食更合適。正餐攝取的碳水、蛋白、脂肪一起攝入,有助於 減緩葡萄糖吸收 ,平穩血糖波動。

第二,3個不該吃的方式:
1. 不吃油炸花生米
很多人愛吃油炸花生米下酒,但這種花生含油量高、熱量爆表 ,也容易氧化,產生反式脂肪,對血管極為不利。
2. 不吃裹糖、裹鹽的花生製品
糖衣花生、咸乾花生、五香花生味道重,鈉攝取嚴重超標 ,也容易引發 高血壓、水腫 。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合併高血壓,更要避開。
3. 不當宵夜吃
很多人愛晚上邊看電視邊嗑花生,這種習慣最容易導致攝取過量,還會影響胰島素夜間調節功能 ,讓血糖隔天更難控制。

花生雖然好,吃多了也傷胰島
吃花生的確可以帶來飽足感提高、血糖上升緩慢、飲食結構改善 等好處。但如果控制不好量,反而會 增加胰島β細胞工作負擔 。
胰島β細胞負責分泌胰島素,若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就會加速細胞損耗,進一步加劇糖尿病的進展。
有研究指出,每天花生攝取量不宜超過25克 ,也就是一個成年人一小把的量。超過這個量,血脂、體重、血糖都可能受到影響。

花生≠堅果自由,糖友更要精打細算
很多人覺得花生是植物蛋白,可以多吃,甚至取代一部分主食。這個想法不太可靠 。花生雖然含有蛋白質,但 脂肪含量較高 ,並不適合當主食。
糖尿病患者在攝取堅果類食物時,最好用「以換代替」的方式:如果吃了25克花生,那就把當天的油減少半湯匙,或是把一部分肉類替換掉。
這樣既能享用花生的營養,又不會對胰島和血糖帶來壓力。

吃對花生,保護胰島,這些人群尤其要注意
肥胖族群 :體重超標者本來就存在胰島素抗性,攝取過多花生可能進一步加重代謝負擔。
血脂異常者 :有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酯的人群,吃多花生容易升高血脂,加速動脈硬化風險。
腎功能不全者 :花生中 嘌呤含量偏高 ,同時蛋白質也較多,腎臟病人攝取過多容易加重腎臟負擔。

醫生總結:花生不是「加速器」,但也不是「靈丹妙藥」
糖尿病不是一天吃出來的,胰島功能也不是因為一兩顆花生就崩潰。真正的風險,是每天不知不覺多吃一點 ,讓血糖、血脂、體重都悄悄地往壞的方向發展。
花生可以吃,但要懂得怎麼吃、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只要掌握「3吃、3不吃」,合理搭配飲食,花生不但不會拖累血糖,反而能成為控制糖路上的「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