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子家門前「負荊請罪跪1個月」父母冷眼拒原諒,知情人驚爆「真相」網怒轟:讓他滾

2025-11-01     武巧輝     反饋

作為一名關注社會新聞的小編,最近看到一則引發眾怒的家庭糾紛——鄰居兒子竟用連續下跪的方式求原諒。這種形式大於實質的「悔過表演」,值得深入探討。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2/22825750.avif

事件中的男子被指​​偷走父母130餘萬元用於賭博並輸光​​。為獲取原諒,他採取了一種極端的懺悔方式:​​連續一個月每日「負荊請罪,三跪九叩」​​。然而父母始終未予原諒,這引髮網友兩極討論:

網友:「想矇混過關?不用背荊條,把偷的130萬先還了,再說請罪的事」,「搞形式的高手,不可信。 真悔改了,就悶頭掙錢,默默孝敬父母」,「這種人永遠是改不了的,他這麼做的目的是想在父母那裡繼續拿到他想要的東西,並不是真心悔過,取得父母的原諒。

」,「出去賺錢。當力工或者血汗工廠啥的。把這個錢還上。然後再和父母請求原諒」。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2/22825751.avif

看完這個案例,我心裡堵得慌。那種「負荊請罪」的場面看似誠懇,但聯想到130萬的巨額虧空,總讓人覺得像是在看一場精心設計的苦情戲。特別理解網友的憤怒——真正的心痛哪需要天天演給外人看?若真醒悟,就該像網友說的,去工地搬磚、去工廠打工,哪怕一年還五萬,二十年還得清,這份堅持才是真悔改。這就像看見有人打碎傳家寶後不停道歉卻從不打掃碎片,讓人既心寒又無力。​

這場「表演式懺悔」背後的深層邏輯值得警醒:​​1. 賭博成癮者往往擅長利用親情進行情感綁架​​,將重點從「彌補損失」轉向「獲取原諒」;​

​2. 真正的悔改需要時間驗證​​,網友指出「不再碰賭博,努力掙錢」才是硬道理;​​3. 父母不原諒的背後,可能是對沉沒成本的清醒認知​​——原諒意味著給二次傷害留缺口。此事件警示我們:​​面對重大信任危機,儀式感不能替代重建信任的實際行動。與其糾結是否原諒,不如建立明確的賠償機制和行為監督體系,讓悔過之心在時間與行動中自證。​

劉奇奇 • 9K次觀看
劉奇奇 • 2K次觀看
劉奇奇 • 2K次觀看
唐園秀 • 148K次觀看
武巧輝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5K次觀看
唐園秀 • 19K次觀看
唐園秀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2K次觀看
唐園秀 • 13K次觀看
唐園秀 • 4K次觀看
劉奇奇 • 2K次觀看
劉奇奇 • 3K次觀看
唐園秀 • 3K次觀看
武巧輝 • 6K次觀看
唐園秀 • 61K次觀看
唐園秀 • 2K次觀看
唐園秀 • 5K次觀看
劉奇奇 • 2K次觀看
劉奇奇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17K次觀看
唐園秀 • 2K次觀看